笔承千载鸟虫韵 心铸非遗传承魂 —— 李志斌非物质文化遗产鸟虫篆项目传承人
当非遗认证证书递到李志斌手中时,这位年近五旬的书法家指尖微微颤抖。证书上 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鸟虫篆代表性传承人” 的字样,不仅是对他二十余年坚守的认可,更承载着一项延续三千年的文化瑰宝的未来。在墨香氤氲的工作室里,李志斌摩挲着案头泛黄的《鸟虫篆大字典》,眼中泛起的泪光,映照着一段与千年古文字共舞的执着岁月。
展开剩余92%溯源:沉睡千年的 “文字活化石”鸟虫篆,这项被誉为 “中华文字美学巅峰” 的古老书体,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。1976 年,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,镌刻着迄今发现最早的鸟虫篆文字,线条蜿蜒如虫、形态灵动似鸟,将文字与图腾艺术完美融合。考古专家考证,鸟虫篆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,常被用于青铜器铭文、兵器纹饰及贵族印信,因其兼具识别性与装饰性,成为当时 “礼器文化” 的重要载体。
“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形,而是古人对自然之美、生命之美的极致表达。” 李志斌指着工作室墙上的拓片介绍,鸟虫篆的每一笔都暗藏章法:“鸟首” 需突出喙部的锐利,“虫身” 要体现线条的流畅,甚至每个字的结构都要遵循 “天圆地方” 的哲学思想。然而,随着秦代小篆成为官方文字,鸟虫篆逐渐退出主流视野,仅在印章、钱币等领域零星留存,到近代已濒临失传。2008 年,鸟虫篆书法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项沉睡千年的 “文字活化石”,终于迎来重生的契机。
求索:二十年磨一剑的 “篆痴”李志斌与鸟虫篆的结缘,始于 1998 年的一次偶然邂逅。当时,他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,见到一件青铜器上的文字,优美的线条,灵动的形态,瞬间击中了他的心。“细细观看那一刻,仿佛听到了跨越千年的召唤。”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李志斌仍难掩激动。彼时的他,已是小有名气的楷书书法家,但鸟虫篆的独特魅力,让他毅然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传承之路。
最初的学习之路,远比想象中艰难。由于现存鸟虫篆资料稀少,且大多分散在各地博物馆的文物上,李志斌只能靠 “笨办法” 积累:只要听说哪里有鸟虫篆文物展出,他就立刻动身前往,带着相机、笔记本和拓纸,在展柜前一站就是一整天。为了临摹博物馆藏的铭文,他在博物馆连续泡了半个月,每天开门进、闭馆出,用铅笔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勾勒,手指被铅笔磨出了厚厚的茧子,拓纸堆得比书桌还高。临摹了不下五百遍,直到每个线条的弧度、每个转折的力度都烂熟于心。”
更棘手的是,鸟虫篆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,笔法、结构全靠后人揣摩。为了破解笔法奥秘,李志斌曾顶着烈日,在野外观察飞鸟的姿态、昆虫的爬行轨迹,将自然景象融入笔墨;为了掌握字的间架结构,他把每个字拆解成 “鸟首”“虫身”“鳞爪” 等部件,逐一研究比例关系。寒冬腊月,他的工作室没有暖气,墨汁常常冻成冰块,他就用热水袋捂化了再写;酷暑盛夏,汗水顺着脸颊滴在宣纸上,晕开一片片墨痕,他却浑然不觉。妻子回忆:“有一次他写得太投入,连女儿放学都忘了接,最后孩子自己走回家,看到他还在书桌前写写画画。”
这样的坚守,一晃就是二十年。在李志斌的工作室里,整齐排列着 200 多本笔记,上面记满了他对鸟虫篆的研究心得;1000 多张文物拓片,覆盖了从商周至明清的各个时期;正是这份近乎 “偏执” 的热爱,让他逐渐摸索出鸟虫篆的书写规律,形成了 “灵动不失庄重、华丽兼具古朴” 的独特风格,让更多人见识到鸟虫篆的魅力。
传承:让千年古文字 “活” 在当下“成为传承人,不是终点,而是责任的开始。” 获得非遗传承人身份后,李志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,就是 “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”。为了让鸟虫篆 “活” 起来,他开始尝试多种创新传承方式。
在教学上,他摒弃了传统书法教学的 “师徒相授” 模式,编写了《鸟虫篆基础教程》,将复杂的笔法拆解成 “起笔如鸟啄、行笔似虫爬、收笔若鳞摆” 等通俗口诀,让初学者更容易入门。
在创新上,李志斌大胆尝试将鸟虫篆与现代生活结合。他设计的鸟虫篆文创产品,从笔记本、书签到丝巾、茶具,既保留了古文字的韵味,又融入了现代审美,一推出就受到年轻人追捧;他还与新媒体合作,拍摄《一分钟看懂鸟虫篆》系列短视频,用生动的动画讲解鸟虫篆的历史和写法,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达近十万。“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,只有走进生活,才能真正传承下去。” 李志斌说,通过自媒体让更多观众通过屏幕认识了鸟虫篆。
从偶然结缘到终身坚守,从孤身求索到众人同行,李志斌用二十年的时光,为鸟虫篆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。在他的笔下,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仿佛重新展翅、破土而出,不仅诉说着古老的文明故事,更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当代篇章。正如他常说的:“每一笔都要对得起古人,每一字都要留给后人。” 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,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 “火种”,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气。
李志斌
1970年生,江苏省宿迁市人,现居北京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。在书法领域40余年,初学柳公权,颜真卿,王羲之。擅长楷书、行书、隶书、草书、篆书(邓石如),其作品风格独到。曾多次获奖并被各界人士收藏。曾被专业艺术机构誉为“德艺双馨艺术家",“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"等荣誉称号。
现为:
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鸟虫篆传承人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
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书法导师
北京现代管理大学特聘教授
中国楹联学会会员
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
中国军建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
中国军建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院士
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
国家一级美术师
国家高级书法师
中国诗书画出版社副社长
政协画院副院长
泉清书社社长
代表作品《李志斌书法集》
发布于:北京市现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