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,泰国呵叻空军基地的天空中充斥着战机的轰鸣声,气氛异常紧张。那时,中泰两国空军首次展开了大规模的联合演习——“鹰击2015”。在这场演习中,中国派出了歼11A战机,而泰国则出动了JAS39“鹰狮”。结果令人意外,超视距作战中,歼11A几乎被“鹰狮”压得毫无反抗之力,有些回合甚至以4:0的战绩被“鹰狮”压制。此事在军迷圈内迅速引起了广泛讨论,也成为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试金石。而到了2024年,中泰再次举行“鹰击2024”,中国空军派出了歼20和升级版歼11B。与之前的情景截然不同,这一次的气势完全不一样。那么,这十年来中国空军究竟经历了什么?从曾经的失败到如今的反击,背后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?
“鹰击2015”是中泰两国空军的首次大规模联合演习,时间定于2015年11月,地点位于泰国呵叻空军基地。演习的主要目标很明确:通过模拟空战来加深双方的了解,同时提升两国军队之间的合作水平。为了确保演习的真实和有效性,中国派出了歼11A,而泰国则出动了JAS39“鹰狮”战机。
展开剩余82%歼11A这款战机源自俄罗斯苏27SK的改进型号,是一款重型多用途战斗机。90年代引进后,它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。歼11A以其庞大的体型和强大的打击能力被视为中国空军的“顶梁柱”。这款战机以大推力和较高的机动性为特点,是一款能够承受并打击敌方的强悍机器。
而泰国方面则选择了瑞典萨博公司制造的JAS39“鹰狮”,这是一款轻型多用途战机。虽然它体型小巧,但却拥有相当先进的技术,号称“小而精”。在电子设备上,“鹰狮”配备了很多高科技装备,特别适应现代空战的需求。
演习内容主要包括两种空战模式:超视距空战(BVR)和视距内空战(WVR)。超视距作战依赖于雷达和导弹,在数十公里之外进行对抗;而视距内空战则是近距离的狗斗,考验飞行员的机动性和操作技巧。演习的结果让中国空军有些措手不及。在超视距作战阶段,歼11A几乎全程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,泰国的“鹰狮”在战斗中占据了压倒性优势。据一些公开报道,有些回合中,“鹰狮”战机的“战损比”高达4:0,也就是说,歼11A连一架“鹰狮”都没有击落,反而自己被击败了四架。这个差距实在令人尴尬。
不过,在视距内的近距离缠斗中,歼11A倒是找回了一点颜面。毕竟,歼11A的体型庞大,发动机推力强劲,气动设计也相对优秀。在这种情况下,歼11A凭借其强大的动力和机动性,能够在近战中压制“鹰狮”。然而,现代空战的主流已经不再是这种传统的狗斗,超视距空战才是关键。演习暴露出的差距让中国空军不得不正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短板。
2015年那场演习中,歼11A的惨败并非由于飞行员水平差,也不是运气不好,而是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。现代空战已经不再单纯依赖飞机的尺寸或速度,而是更侧重于雷达、导弹、电子战系统以及信息网络的综合作战能力。与“鹰狮”相比,歼11A的短板异常明显,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劣势。
首先,雷达系统就是一大弱点。歼11A装备的是俄罗斯N001机械扫描雷达,这种雷达虽然在90年代还算合格,但到了2015年,它已经是老旧设备。机械扫描雷达依赖物理转动来扫描目标,因此速度较慢,抗干扰能力差。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,歼11A很难在敌人发现自己之前锁定目标。
而“鹰狮”装备的是瑞典制造的PS05/A雷达,虽然也是机械扫描雷达,但在性能上经过优化,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。因此,在超视距作战中,“鹰狮”能够更早地发现敌方目标,先发制人。歼11A的雷达反应迟缓,几乎没有还手之力。
其次,在数据链和网络化作战能力上,“鹰狮”表现得更加出色。它装备的战场数据链系统,使得战机能够与预警机、地面指挥站甚至其他战机实时共享信息。这种系统相当于为飞行员提供了一个“上帝视角”,让他们可以清晰地掌握整个战场的态势,作战协同无缝连接。
与之相比,歼11A的战场数据链系统相对简单,缺乏与外部平台的有效联动。它几乎只能依赖自己的雷达和传感器,缺乏现代空战中所需要的高度集成的作战体系。在“鹰狮”这种精密配合的团队作战面前,歼11A显得孤立无援,难以应对。
导弹性能差距也是致命的。“鹰狮”装备了美国AIM-120 AMRAAM导弹,这是一款中程空空导弹,射程超过100公里,并且具备主动雷达制导能力。所谓主动雷达制导就是,导弹发射后能够自行寻找目标,飞行员可以解放双手进行其他操作。而歼11A则依赖俄罗斯的R-27导弹,这种导弹射程较短,且主要是半主动制导。半主动制导要求战机的雷达持续跟踪目标,这就要求飞行员在导弹飞行期间始终保持对目标的锁定,稍有分心就有可能错失击落机会。
电子战系统也是歼11A的短板。“鹰狮”的电子战能力相当强,能够有效干扰敌方的雷达和通信,同时还具备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(RCS)的能力,使敌人难以发现其踪迹。而歼11A由于自身庞大的雷达反射面积(RCS)以及较弱的电子战能力,在“鹰狮”面前几乎成了活靶子。
除了硬件上的差距,训练和战术理念的差异也显而易见。泰国空军长期与西方国家进行合作,飞行员按北约标准进行训练,战术理念更贴合现代空战。而中国空军当时正处于转型阶段,训练的重心主要依旧放在传统的近战空战上,对于超视距作战的适应能力不足。装备落后,战术跟不上,导致这场失利并不令人意外。
总的来说,2015年中泰联合演习中的歼11A,就像是一个身躯庞大但灵活性差的壮汉,虽然力气不小,但却无法与灵活机动的“鹰狮”抗衡。
然而,失利并没有让中国空军低头,反而成为了激发改革和发展的动力。经过十年的不断努力,从装备的升级到训练的完善,中国空军彻底扭转了局面,实力大幅提升。
首先,歼20的出现,配备了世界一流的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,探测距离远,能够同时追踪多个目标,性能远超歼11A的N001雷达。新一代战机也大幅提升了数据链能力,能够与预警机、无人机、地面站等平台高效联动,全面提升了态势感知能力。
导弹方面,PL-15空空导弹的加入令中国空军在中远程空战中占据了优势,射程更远、制导更精确,能够与AIM-120抗衡。新一代战机不仅具备隐身性能,电子战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,敌人很难锁定中国战机的轨迹。
此外,歼11B的升级版本
发布于:天津市现货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